市政府常务会议新闻发布
打造绿美碧带、建设幸福河湖,是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是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推动水文化、水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路径。近日,16届72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绿美碧带建设实施方案(第一批)》(简称《方案》)。
《方案》针对打造集安澜健康水带、绿美景观林带、绿色交通带、文化休闲带、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绿美碧带建设目标,提出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滨水绿化美化提升、滨水交通体系提升、水文化品质提升、绿色水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通廊保育等6大行动、17项任务,并提出到今年底,各区将完成第一批1条以上碧带建设的目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方晴
鼓励、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碧带建设
绿美碧带怎么建?根据《方案》,广州将优先挑选已有较好建设基础的碧道重点实施碧带提质增效工程,充分挖掘滨水地块开发潜力,向陆域空间合理拓展,贯通生态、生活、生产空间。
除了在现有碧道建设基础上提升建设绿美碧带以外,广州还将因地制宜,根据碧带所在水域沿线的城乡建设发展情况,分类开展碧带建设,结合广州依山、沿江、滨海的自然禀赋,打造可亲水的珠江世界级滨水区,塑造可品读的岭南特色水岸,激活可漫步的田园休闲水脉,营造可观赏的和谐共生绿廊。
其中,城央都市型碧带,将结合大江大河、滨海风光构建蓝绿交织的生产生活新空间,营造产城融合的滨水活力经济带,打造一流品质的开放空间,彰显“未来广州”;岭南城镇型碧带,将重点开展河道综合整治行动与水文化休闲品质提升行动,释放水域两岸公共空间,促进滨水街区经济转型升级与城市品质提升,打造独具岭南特色、人水和谐的新彩广府风貌;田园野趣型碧带,将在已划定的河湖管理范围边界的基础上,探索向陆域延伸适当宽度,合理管控河湖岸线空间及碧带建设管理红线内空间,助力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自然生态型碧带,将维护河流自然形态和生物栖息地,统筹沿线山体、农田、湿地等资源,贯通生态多样性廊道,建设山水秀美画卷。
为进一步保障碧带建设,《方案》要求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财政主导、社会资金参与的多渠道筹措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绿美碧带建设,探索碧带与周边地块开发相结合的投资建设模式。
以碧带为载体培育发展绿色水经济新业态
《方案》提出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滨水绿化美化提升、滨水交通体系提升、水文化品质提升、绿色水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通廊保育等6大行动,打造集安澜健康水带、绿美景观林带、绿色交通带、文化休闲带、滨水经济带、缤纷生物带于一体的绿美碧带。
广州将开展滨水绿化美化提升行动,打造绿美景观林带。未来,广州将持续提升水边绿化美化水平,通过补植补造、景观修复等方式尽量消除绿化断带,实现林带贯通和景观完整。充分挖掘绿化潜力,应绿尽绿,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因地制宜提升水利风景区绿化美化水平。
滨水交通网络建设方面,广州将开展滨水交通体系提升行动,打造绿色交通带。根据计划,广州将迭代升级现有慢行交通系统,优化提升碧带慢行系统,根据功能需求设置不同宽度的慢行通道和配套设施,打通断点、堵点,确保水岸空间贯通、畅通、融通。通过增设跨涌桥、划出骑行专用道、改善交叉口管理设施等方式,加强碧带与沿线腹地的连接径设计,形成与腹地联动的慢行系统。同时统筹考虑碧带周边路网建设,有序退出堤顶路机动车通行功能。通过碧带建设带动沿线滨水交通道路完善升级,构建互联互通、成网成片、快慢相宜的滨水交通路网。
《方案》还提出开展水文化品质提升行动,打造文化休闲带。明确深入挖掘碧带所在水系及其周边水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强化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与水文化的连接融合,融合构建景观游憩系统,依托重要滨水开敞空间等人流密集处或综合利用桥下空间等,打造多元场地,建设碧道公园、体育公园和市民服务中心。
碧带建设同样将促进新形态的经济发展,《方案》提出开展绿色水经济发展行动,打造滨水经济带。广州以碧带为载体,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水上运动、河湖游轮游艇、滨水文旅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支持在河道岸线控制利用区合理开发水上运动、河湖游轮游艇、滨水休闲康养等项目。最大限度支持水上运动发展,支持新建水上运动设施、游轮游艇码头,以及对废旧码头进行活化和综合利用。
此外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方案》还要求,开展生物多样性通廊保育行动,打造缤纷生物带,规划建设水鸟生态廊道、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廊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